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方便生活也担心信息泄露 小区门禁刷脸能否刷出安全感

原标题:方便生活也担心信息泄露 小区门禁刷脸能否刷出安全感

方便生活也担心信息泄露 小区门禁刷脸能否刷出安全感

自然家园小区安装的便否刷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方便生活也担心信息泄露 小区门禁刷脸能否刷出安全感

▲制图/张平原

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黄雪燕)现如今,生活基于指纹、也担人脸等生物特征的心信息泄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进入小区的露小脸门禁系统,由传统的区门全感IC门禁卡升级为指纹识别,眼下,禁刷人脸识别进入小区的出安识别系统也出现了,随着“刷脸时代”的便否刷到来,信息泄露也成了烦恼。生活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提升用户体验、也担带来便利的心信息泄同时,不少市民对此也产生担忧,露小脸物业收集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区门全感是禁刷否会有外泄的可能?相较于传统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身份证等),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被泄露后,是否会产生更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近日,记者就此问题展开走访和调查。

现象 小区门禁刷脸 居民生活便利了

在厦门,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在不少小区,如瑞景公园、瑞丽花园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区的门禁系统也在不断升级,为提升小区安全系数,自然家园小区新入驻的物业升级了小区的门禁系统,推广和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据悉,80%的住户已完成人脸信息录入,进出家门均采用“刷脸模式”。

“解放双手,回家更方便。”自然家园小区业主王女士说,抱着小孩外出买菜回家,双手都不得闲,使用刷脸系统后,只要将脸对准屏幕便可开锁,方便多了。“指纹、人脸等生物信息是属于个人所独有的。”居住在瑞景公园小区的一位空姐告诉记者,有时下班在夜间很晚的时段,小区采用指纹门禁系统,自己更放心小区安全。

担忧 生物信息被掌握安全谁来保证?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此前,市民陈先生与一家房产中介签订房屋买卖独家代理后,仍收到数家房产中介的信息骚扰,陈先生起先怀疑是房产中介泄露其个人信息,但经了解,其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也可能是自己所在的小区物业管理单位。

然而,让陈先生更担心的是,自从小区实行了指纹、人脸等门禁识别系统,业主的生物特征信息都被物业掌握,“我的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都被物业掌握,如何确保它的安全?”陈先生有些焦虑。

近年来,“刷脸”与市民身边的大小事挂钩着,小到进出家门,大到办理银行业务,不少市民对于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的信息泄露更为忧虑,使用照片、视频、3D打印面具等方式盗取生物信息,是否会成为违法犯罪的新手段?

分析 系统不易被破解仍存在信息泄露可能

“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必然存在。”一位业内人士称,无论是线上数据库破解或是线下获取人脸、指纹等,在其看来,泄露、窃取他人生物特征信息都是可能的。不过就目前而言,窃取他人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用来破解人脸识别系统,破解成本过大。

“现在市面上出现的人脸识别系统绝大部分都有活体检测技术,较为成熟,成功率一般都能达到90%甚至更高。”该人士表示,此系统并不容易被破解,可以较容易地将照片、视频等2D手段阻挡在系统识别之外,不过部分3D人脸伪装技术可能会骗过人脸识别系统。

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人脸识别技术将会不断改进,攻击人脸识别系统越加困难。近几年,在一些银行软件、支付软件中,人脸识别系统需要用户眨眼、摇头等动态动作配合,破解是非常难的。

说法

物业应保护信息

泄露属犯罪行为

所住小区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录入的业主人脸等信息都储存在哪儿?

“信息存储终端在物业,第三方软件和技术公司都没办法获取的。”自然家园小区物业和业内人士均表示,业主信息被采集后均被小区物业保管,大部分物业已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仅设置了专业技术团队对电脑、文档、IP等信息进行层层加密处理,同时也将实行“个人管理责任制”,即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录入、看管业主信息,一旦发生泄露可追究其责任。

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许东律师表示,物业有责任保护业主个人信息,对其负起保管和保护的义务。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小区物业不得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无论是直接故意泄露,或是间接泄露(即发现信息保护技术或人员存在泄漏业主信息的隐患却不及时采取措施)等,都属于犯罪行为。

建议

监督物业信息管理

使用多重密码保护

“防危比防盗更为重要。”诚如业内人士所言,信息被盗取不可避免,那如何防范危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法律角度出发,因人脸识别系统等是新出现的事物,在小区管理规约中未能体现,许东律师建议,业主可通过业主大会对新事物达成“新的管理规约”,将人脸识别信息保护纳入规约中,业主和业主委员会可对其进行监督,定期检查业主信息完整度和安全性。

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可用简单的照片、视频等方式测试人脸识别系统,发现问题和漏洞可及时修补或升级、更换系统,在涉及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时,市民应避免浏览危险网站,不点击、下载来历不明的网址、App,涉及金融信息时,应使用多重密码保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