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董江宁教授团队在顶刊《Radiology》上发表最新影像学技术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江宁教授团队在《Rad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Dual-energyCTRevealsAGiantLipoleiomyomaArisingfromUterineSerosa”临床影像学新技术应用报告。董江队顶Radiology杂志是宁教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刊,是授团上全球公认为论文质量最高的放射学和影像医学领域权威期刊,也是表最报告中国科学院1区的TOP期刊(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期刊排名第一),2023年最新的新影像学影响因子为19.7分。

本文发表在Radiology放射学图像(ReviewandCommentary,技术ImagesinRadiogy)栏目,通常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最先进的董江队顶医学影像技术、非常有趣且罕见案例才能入选发表,宁教是授团上继原始研究论文(originalresearch)之后第二受欢迎的论文类型。

本文报道了双能量CT的表最报告能谱技术在一例巨大的子宫浆膜外生的巨大脂肪平滑肌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子宫脂肪平滑肌瘤是新影像学子宫肌瘤一种很少见的亚型,也非常罕见,技术发病率只有0.03%~0.2%。董江队顶本例腹盆腔子宫脂肪平滑肌瘤体积非常巨大,宁教径线达32cm,授团上从子宫浆膜向外生长,占据了大部分腹盆腔,虽然该肿瘤具有成熟的脂肪组织和平滑肌构成,导致其密度极不均匀,加上体积巨大、血供丰富,并有多量的肿瘤血管生成,加上本病临床极其罕见,对其影像学征象认识不足,非常容易误诊为腹盆腔巨大脂肪肉瘤侵犯子宫和附件。通过仔细分析双能CT最佳单能量图像,观察到了巨大肿块包绕子宫向盆腹腔膨胀性生长,子宫形似植物的根茎,肿块的边缘具有分叶征和完整纤细的包膜,单能量图像不仅清晰地显示了肿瘤纤细的包膜征,而且运用容积血管重组技术显示了大量扭曲走行的发自于子宫动脉的肿瘤血管延续至肿块内,向肿瘤供血与植物脉络非常类似,肿块整体形成了独特的“西兰花样”外观(图A)。同时,肿块内实性部分的能谱曲线(spectralHUcurve)与子宫肌层的能谱曲线高度一致,提示肿块含有成熟的平滑肌成分;肿块的低密度区能谱曲线呈“反勺征”,提示肿块内含有脂肪(图B)。

本病罕见且肿块巨大,术前极易误诊。如果误诊就易导致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创伤和经济负担。董江宁教授团队通过分析双能量CT最佳单能量图像,结合能谱曲线和后处理技术明确了肿块来源于子宫(准确定位),巨大肿块含有成熟的平滑肌和脂肪组织(肿瘤组织成分判断),其具有完整包膜(提示为良性子宫外生性平滑肌肿瘤,定性诊断),这些重要和丰富的影像学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术前诊断信心,而术前准确的影像学定位、定性、定病诊断为临床决策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第一作者简介

韦超,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影像诊断及新技术应用

学术任职:首届安徽省卫生健康骨干人才、安徽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MRI与分子成像学组成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

科研课题及成果: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级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Radiology》等SCI期刊收录5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2);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多次受邀于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国际磁共振大会(ISMRM)、中华放射学年会发言及壁报交流。参编影像学专著2部。

通讯作者简介

董江宁,主任医师、教授、江淮名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影像科主任、肿瘤影像学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肿瘤临床影像、分子影像与影像组学。

学术任职:《肿瘤影像学》《安徽医学》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专家,《EuropeanRadiology》《AcademicRadiology》审稿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研课题与学术成果:以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安徽省重点研发等课题7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中华系列期刊15篇。主持的《能谱CT和磁共振功能及分子成像技术在体部肿瘤精准诊断中的应用》获201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妇科肿瘤多参数MRI及影像组学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2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腹部肿瘤影像诊断学》等影像学专著3部,参编国家十三五规划研究生(人卫版)教材《骨肌系统放射诊断学》(编委)1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