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哈密翼龙生态复原图(赵闯绘)
(神秘的中国地球uux.cn报道)据荔枝网(周洋):2月8日上午,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古生国古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物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布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科研团队完成的度中涉及恐龙、古鸟类、生物早期陆生植物、进展古人类等多个领域的中国科研成果入选。
看看这些关于古生物的古生国古重大进展,你了解哪些?物学
进展一: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
完成团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布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筱林领导的度中研究团队
2017年12月1日在《科学》发表了有关哈密翼龙动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一件超过200枚3D翼龙蛋、生物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进展重要化石标本,其中有16枚三维立体的中国胚胎化石,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为突发性的湖泊风暴事件导致翼龙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才得以保存的珍贵标本。该研究揭示了哈密翼龙具有相对早熟的胚胎发育模式,其后肢发育速度较前肢快,孵化之后只能走不能飞;牙齿尚未萌出,还不能主动觅食,需要父母照料;从胚胎到亚成年都具有快速生长的骨组织类型。
进展二:腕足动物化石的“四库全书”——《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
完成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主编、来自十家单位的二十余位学者。
对中国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9个纪的海相地层中,于1883年至2015年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757个属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对属的取舍及其分类位置提出新观点;在最新各纪年代地层的框架下,更新各属的地层历程和地理分布;在梳理其他腕足动物属的基础上,论述各时期的组合或动物群;显示其在地层划分对比、盆地分析和矿产勘探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与古环境以及在全球古地理再造上,也展示了它独到的学术价值。作为一本学术参考书和工具书,志书称得上是腕足动物化石的“四库全书”。
进展三: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侏罗纪滑翔哺乳形类动物的新发现
完成团队: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所率领的研究团队。
2017年8月17日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侏罗纪会滑翔的哺乳形类动物的重要发现。新发现的滑翔动物属于哺乳形类动物基干支系,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也是所有哺乳动物漫长演化历程中已知系统位置最为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动物。新发现表明,滑翔功能和运动行为,在远古哺乳动物祖先类型就曾经演化出现,并在恐龙时代的生态系统中,就已经分异并适应多元生态环境了,甚至发展出其它脊椎动物无法进入到的新的生境,这也进一步支持和扩展了哺乳动物在最早期就曾出现多样演化的新观点,也为中生代脊椎动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化提供了新证据。
进展四:华南寒武系底部有口无肛的微型后口动物
完成团队:西北大学舒德干团队的韩健研究员等人。
2017年2月9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论文,报道了发现于我国陕南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距今5.35亿年前)毫米级球囊型动物化石——冠状皱囊虫。皱囊虫代表着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或代表基础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珍稀过渡类群;填补了原始后口动物的化石实证与分子进化钟预测的起源时间之间的鸿沟;揭示了两侧对称动物体型在寒武纪逐渐增大的演化规律;对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探寻其它动物门类的始祖具有重要启示。
进展五: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
完成团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占扬、吴秀杰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
2017年3月3日《科学》杂志上报道了河南许昌发现的新型古人类头骨化石。研究显示,距今10.5-12.5万年,东亚大陆生存着一类具有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混合形态的特殊人群。表明晚更新世早期,在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进展六:地质微生物记录海洋和陆地的极端环境事件
完成团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时期的细菌和古菌等微生物很难开展研究,而它们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更难识别,因而需要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的创新。谢树成等在利用地质微生物研究陆地极端干旱事件和海洋极端环境事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地质微生物不仅能够识别2.52亿年前引起最大生物灭绝的恶劣古海洋环境,而且能够识别最近35万年以来陆地发生的大干旱事件。这两项成果显示了小小微生物能够诉说地球大灾难,为古生物学服务全球变化领域开拓了新方向。两篇成果发表于2017年的《地球与行星科学杂志》。
进展七: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
完成团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副研究员所属的研究团队。
2017年1月31日的《自然 通讯》杂志上报道了有关原始鸟类尾骨和尾羽演化的重要发现。在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尾骨变化最为显著,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清楚。现代鸟类的尾骨缩短成犁状的尾综骨,其上附有扇状尾羽而构成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犁状尾综骨和扇状尾羽是同步演化的。王敏等人报道了在河北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反鸟类多齿胫羽鸟,其尾骨与现代鸟类相似,但尾羽并非扇状,据此提出“犁状尾综骨与扇状尾羽在早期鸟类中相互独立”的假设,挑战了此前长期占主流的学术观点。
进展八: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
完成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研究员所带领的研究团队。
2017年10月2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了代表地球上最古老树木的硅化保存化石,理论性地识别出了地球上最早构成森林植物的生长机理。本项研究基于我国新疆塔城和美国纽约州的化石材料,运用植物解剖学研究方法,首次识别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树木的内部解剖结构特征,并为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方式建立了理论模型。
进展九: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
完成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博士、黄迪颖研究员所率领的研究团队。
在《自然 通讯》和《当代生物学》发表论文,通过对一亿年前缅甸琥珀中昆虫和蘑菇的研究,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和社会性寄生现象。不仅发现了多种罕见的蘑菇化石,直接证明伞菌的多样性,还从隐翅虫的形态功能学研究入手,间接揭示蘑菇的早期多样性,并将蘑菇演化历史推前2500万年。寄生白蚁巢穴的螱客代表已知最早的社会性寄生昆虫。该发现对认识白垩纪生态系统中昆虫与真菌以及昆虫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进展十:晚二叠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
完成团队: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冯卓研究员率领的国际团队。
2017年9月15日在《自然 通讯》杂志发表了晚二叠世蛀木甲虫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人们对地质历史时期昆虫生态学的认识十分有限。冯卓等人首次报道了晚二叠世蛀木甲虫在松柏类植物茎干中高度复杂化的蛀孔构造,发现了蛀木甲虫特殊的取食行为和发育过程中显著的食性转变现象。该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化石昆虫生态、植物与昆虫协同演化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探索昆虫的社会化和“农业化”现象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相关报道:2017中国古生物学十进展,发现"许昌人"头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华社南京2月8日电(邱冰清、王珏玢):中国古人和欧洲古人之间有基因交流吗?世界上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是怎样的?哈密翼龙的胚胎是如何发育的?……
8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各分支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揭示生命起源与演化奥义
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包括:
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侏罗纪滑翔哺乳形类动物的新发现;华南寒武系底部有口无肛的微型后口动物;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地质微生物记录海洋和陆地的极端环境事件;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晚二叠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
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团队完成。
这是中国古生物学会连续第二年评选和发布“十大进展”。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蔡华伟表示,这些进展集中反映我国科学家过去1年里,在古生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重大科学成果,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秘。
翼龙的“伊甸园”——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
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飞向天空也是唯一灭绝的飞行脊椎动物。世界范围内翼龙化石十分稀少,而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超过200枚3D翼龙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化石标本。
当前发现的翼龙化石多保存在页岩中,是二维“压扁”保存的。此次发现的化石是砂岩质地,压得不太严实,为“龙蛋”完整地以三维方式保存提供了好机会。其中有16枚3D胚胎化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3D翼龙胚胎,为突发性的湖泊风暴事件导致翼龙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才得以保存的珍贵标本。
“它们的牙齿还没有发育出来,需要父母照顾,无法自主觅食,并且他们主要吃鱼。”汪筱林说,从对化石的CT扫描来看,其前肢发育落后于后肢,附着飞行肌肉的一些骨骼结构还未发育,股骨头等发育良好,因此出生后只能走不会飞。此外,通过对胚胎、幼年、亚成年个体的骨组织学研究发现,翼龙具有快速生长骨组织类型,因此其生长发育速度很快。
该成果于2017年12月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被英国学者称为“认识翼龙繁殖的关键进展”,且该研究涉及的翼龙种类也被认为是“所有翼龙中被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类型”。
远古的中国也有“外来户”?——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
长期以来,古人类学界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过渡阶段古人类成员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他们是“本地人”连续进化而来?还是“外来户”的成功入侵者?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占扬、吴秀杰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在河南许昌的灵井遗址发现了两件距今10.5万-12.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许昌人,为探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通过高清晰度CT扫描、手工及三维虚拟等手段复原后发现:许昌人头骨的颅容量扩大、骨壁变薄,头骨穹隆低矮、短小等,具有这一时期东亚直立人的共同特征,并与典型的尼安德特人有相似特点。
这些特点显示,距今10.5万-12.5万年,东亚大陆生存着一类具有东亚直立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混合形态的特殊人群。这说明这一时期,在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
相关报道: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8年2月8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内容涉及早期生命、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地质微生物、早期陆生植物、白垩纪琥珀动物、古植物与古生态和古人类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十大进展成果包括:1)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2)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3)一件发现于侏罗纪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型化石;4)华南寒武系底部有口无肛的微型后口动物;5)中国许昌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化石;6)地质微生物记录海洋和陆地的极端环境事件;7)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8)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9)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10)晚二叠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
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包括:戎嘉余院士主持完成的“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徐洪河研究员完成的“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以及黄迪颖研究员和蔡晨阳博士完成的“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入选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这些十大进展成果是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会提名推荐,由理事和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选并审核后产生的。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2017年度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科创新发展和科学传播,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自2017年1月开展“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和发布活动。这次是中国古生物学会连续第二年评选和发布“十大进展”。2月8日的媒体发布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蔡华伟主持,秘书长王永栋宣读十大进展成果。来自新华社、中新社、科技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江苏广播电台、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近十家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参加发布活动。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挂锁:满足了现代人对便捷与安全并重的需求
- 暖气跑水居民愁,社区暖心解民忧
- AMD双RDNA 4显卡曝光:打打主流即可,旗舰无望
- 设计楼房有哪些技巧 设计楼房注意事项
- Arm以CSS计算平台+ KleidiAI +生态合作,宣告智能终端AI全面到来
- 北马其顿足球世界排名第几(北马其顿足球队最新世界排名)
- 四川家电以旧换新申请突破400万台
- 渣打:大湾区企业信心预期指数至两年内次高 复苏势头保持坚韧 环球快看
- 皮肤病用激光治怎么样?
- 骨骼肌损失会增加患痴呆症风险
- 萤石市场心态表现不一
- 两位教授“联袂”一作!山大团队发表重磅研究—新闻—科学网
- 小兔温尼想换个地方睡觉
- 特朗普:美國若受不公平對待 絕對會考慮離開北約
- 8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更趋稳定
- 龙角散携手美图秀秀MCP创作者,开启新年健康“第一拍” 【健康】风尚中国网
- 人保寿险财寿满堂两全保险怎么样?3年缴费7年满期最新收益演示
- 一图读懂关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措施
- 如何判定设备报废与试剂过期
- 芜湖16家企业入选安徽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榜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