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茶文化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特稿之三:茶乡之变

“茶文化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特稿之三:茶乡之变

[摘要]“茶王之乡”浉河区浉河港镇新农村建设一角。茶文茶乡 任何事情都是化节相对的。 信阳是信稿“中国毛尖之都”,但就世界而言,阳带只是什特一个茶乡;信阳毛尖是生长在北纬30度以上唯一的全国“十大名茶”,但就中国而言,茶文茶乡仍然是化节一个茶乡;就信阳而言,全市八县两区现有产茶的信稿110个乡镇...

res01_attpic_brief.jpg

“茶王之乡”浉河区浉河港镇新农村建设一角。

  任何事情都是阳带相对的。

  信阳是什特“中国毛尖之都”,但就世界而言,茶文茶乡只是化节一个茶乡;信阳毛尖是生长在北纬30度以上唯一的全国“十大名茶”,但就中国而言,信稿仍然是阳带一个茶乡;就信阳而言,全市八县两区现有产茶的什特110个乡镇,个个乡镇都当之无愧为茶乡。

  由此可见,茶乡有大亦有小;小茶乡是遍布大茶乡之散,大茶乡是来自小茶乡之聚。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聚,是“青山绿水好风光”。

  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在今年茶文化节动员会上指出:“信阳茶文化节已成为信阳对外开放、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在扩大信阳影响、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92年举办首届信阳茶叶节以来,究竟给信阳带来了哪些变化?

  茶乡之貌:从生态到宜居

  信阳是一座生态之城,山水之美世人皆知。这里南依大别山,西临桐柏山,境内水系交错,阡陌相连,气候温和,是自然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带,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绿水青山虽好,却苦于藏于深山人不知。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山里人出不去,外面人进不来,只能说是叫好不叫座。山村里种茶叶,丰收了卖给谁?

  位于浉河区大庙畈的土门村是一个山里茶村。村子依山傍水,还有漂亮宽阔的沙滩。但是,在当地村民眼里,风景再好,到了孩子结婚时,还是要在乡里城里重新买房子。不是房子不够阔气,而是交通不便。尤其是对一些年轻人来说,茶乡再美,还是不如住城市。

  如今,情况变了。作为优质信阳毛尖产区,土门村传统炒茶技术和茶叶品质在历届茶叶节上扬名,给村子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土门村有了新修的水泥路,茶叶市场搬到了家门口。村里的老房子变成了新房子,不仅有了别墅样式,功能跟城市的一样齐全,住着更舒服,甚至会让路过的城里人羡慕。

  类似土门村一样发生巨变的平桥区郝堂、商城县里罗城、光山县方洼、新县西河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在信阳不胜枚举。

  对于生活在信阳这个大茶乡的人来说,如今的信阳已经堪称宜居之城。信阳的山水,已经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看得见、享受得到。无论是新城区还是老城区,城市规划日渐完善,主题公园、公共图书馆、会展中心、体育馆、森林公园等设施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在高楼耸立的社区里,树木花草葱茏葳蕤;在人流涌动的街区上,车水马龙,秩序井然。茶文化节举办地点的变迁反映着城市的变化,从最初露天的广场逐渐转到现代化的会展中心。

  在对外出行上,京港澳、沪陕等高速公路,G107、G106、G312等国道在境内形成多重十字交叉,信阳明港机场今年即将通航,信阳至武汉、郑州、合肥等省会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越来越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让茶乡人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茶乡之业:从茶叶到茶业

  茶,已融入信阳人的血脉;茶,已成为信阳人的骄傲;茶,让信阳人富了起来。

  茗香千百年,产业大发展。据统计,信阳现有茶园面积210.8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超6万吨,年总产值达105亿元;茶农超过100万人,涉茶从业人员超过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5500元。信阳现有茶企1000多家,其中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茶叶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茶产业已成为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信阳在产业结构上也有了突破。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研发生产出了“信阳红”红茶,形成了红绿争艳、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加快生产黑茶、白茶、花茶和出口精制茶,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和茶机械、茶器具等,呈现出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茶经济不断壮大。

  小茶叶大旅游。茶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今年茶文化节期间,我市从4月20日至5月1日陆续组织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大赛、浉河区环南湾湖特色茶旅体验活动、第九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第十届全国自行车公开赛……

  置身于信阳,漫山遍野都是一垄垄的茶树,大街小巷布满了茶行、茶店、茶馆、茶楼和茶市,为打造“中国最美茶乡”,绵延百公里的环南湾湖“中国茶文化生态公园”,新建了旅游观光、体验、品茗的茶坊和赏茶步道。

  茶业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从一“叶”到一“业”,以茶产业构建茶生产、茶食品、茶文化、茶旅游等一系列产业链,实现了茶产业上下游链条的不断完善提升。

  茶乡之兴:从传统到创新

  传统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概念,一面是工艺、文化的传承,另一面则是推陈出新。让历史悠久的茶乡与时俱进,信阳人正在续写新篇。

  当信阳人从传统的春日庙会中挖掘出组织举办物资交流会的灵感后,茶乡的兴盛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1992年首届信阳茶叶节到后来的国际茶文化节,从茶叶交易到举行经贸洽谈、文化娱乐、体育比赛、生态旅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茶乡儿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追求着更加明亮的未来。

  如今,网络电商交易已经遍布茶乡。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茶叶店已成创新渠道,阿里、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都设立了茶城空间,文新、蓝天、佛灵等龙头企业在稳定传统销售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电商渠道,目前信阳毛尖在各种电商平台共设销售网点近4000家。借助网络技术,运用“互联网+”模式,茶乡信阳将打造中国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中心。茶叶交易的兴盛,带动信阳其他土特产品的畅销,糍粑、粉条等“光山十宝”,商城板鸭、潢川挂面等,也给茶乡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一湖碧水、十美乡村、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这是为繁荣茶文化,发展茶旅游,在浉河区主要茶产区提出的茶旅游规划。通过挖掘和整理民间茶歌舞、茶史茶艺,建设茶坊、茶文化一条街、茶文化广场等设施,开发茶乡风情、生态观光和茶体验游等茶文化旅游线路,把茶乡信阳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从封闭到开放,从乡村到城市,在茶乡大地上涌动着一股“因茶而兴、以茶扬名”的不竭动力。因为有茶,信阳山水格外清新与亮丽;因为有茶,信阳人民充满智慧与力量,推动着乡村振兴、城市提质。

  正如市长尚朝阳在第26届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真诚邀请海内外宾朋来信阳“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到时真会让人“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走茶乡看振兴。如今行走在秀美的信阳大地上,视野所及,山峦叠翠,茶园依旧葱茏。站在乡村振兴的全新起点,从一片叶子的产业振兴起步,正以温润的茶韵茶情充实茶乡信阳的乡风民俗内涵。

  今日社评

  强基础 利长远

  从发展来看,长远取决于基础,基础决定着长远,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变规律。

  就信阳而言,建设生态信阳是打造全国“生态经济先行区”重要基础,其中最具信阳特色的茶产业,又是生态信阳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换言之,茶产业强,则生态信阳强。只有把基础筑牢,才能为长远利好。

  好的基础有先天的禀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信阳茶乡的变化令人欣喜:2006年以来,全市茶园面积从65万亩发展到210.8万亩,茶叶品种不断增多,茶业链不断拉长,尤其是茶产业围绕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兴起了茶企、茶叶合作社、茶业经纪人、茶叶市场、网络营销、茶旅游、茶文化节等。由此可见,面积和品种的牢固基础,利好茶业链和茶产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这种长远发展又促进我们不断打牢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所以,利长远必先强基础,强基础定能利长远。这不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记者 王博 高晶晶)

  相关报道:

  “茶文化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特稿之一:观念之变

  “茶文化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特稿之二:城市之变

  “茶文化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特稿之四:发展之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