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80万年前澳亚陨石降落和印尼多巴火山喷发事件对广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潜在影响

广西百色盆地新鲜陨石与手斧同层出土场景;a-c为南半山遗址,前澳潜影d-f为枫树岛遗址(李浩、亚陨印尼王伟供图)
广西百色盆地新鲜陨石与手斧同层出土场景;a-c为南半山遗址,石降事件色盆d-f为枫树岛遗址(李浩、落和王伟供图)
蓝色虚线和椭圆分别指示澳亚陨石散布区范围及推断的多巴对广地先陨石坑位置;红色虚线和三角分别指示最早的多巴火山灰分布范围及火山口位置;黑色圆点代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发现的火山
蓝色虚线和椭圆分别指示澳亚陨石散布区范围及推断的陨石坑位置;红色虚线和三角分别指示最早的多巴火山灰分布范围及火山口位置;黑色圆点代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发现的西百响含手斧旧石器遗址(李浩、王伟供图)
(神秘的前澳潜影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生在旧石器时代的短期地质灾害事件,为研究早期人类与环境的亚陨印尼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生活在距今约80万年前广西百色盆地的石降事件色盆旧石器时代手斧人群,就很可能亲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落和地质灾害事件。 
近日,多巴对广地先国际地质学杂志《古地理、火山古气候、西百响古生态》(Palaeogeography,前澳潜影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与山东大学王伟、贵州大学雷蕾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80万年)的澳亚陨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喷发事件,研究人员探讨了这两次灾害事件对广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说。 
澳亚陨石散布区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晚,但分布范围最广的陨石降落区域,其涵盖了地球表面约20%的面积。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陨石即属于澳亚陨石散布区,在约830平方公里的盆地范围内,现已发现大量的玻璃陨石。最新氩-氩法阶段加热坪年龄(step heating plateau age)测年结果显示,澳亚陨石的形成年代在距今约78.5 ± 0.8(0.9)万年前。新鲜、未经搬运和磨蚀的玻璃陨石埋藏于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的网纹红土堆积中,且与古人类制作的手斧工具同层出土,指示陨石与手斧在年代上可能非常接近。一系列古环境研究证据显示,澳亚陨石降落事件曾导致较大规模区域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比如,在泰国东北部,发现新鲜陨石与大量有机木质材料(包括大而完整的树干)伴生的现象,很可能与陨石坠落引发的森林火灾有关。  
位于印尼爪哇岛的多巴(Toba)火山,更新世期间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喷发,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在距今约78.5 ± 0.07万年前,接近或处于百色盆地手斧人群生存的年代。来自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深海岩芯记录显示,最早的多巴火山灰正好沉积于澳亚陨石层之上,表明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有可能产生环境叠加效应。从规模来看,早中更新世之交的多巴火山喷发属于超级喷发事件(super-eruption)。古气候模拟结果显示,此次火山喷发可能引发了剧烈的全球短期降温(全球气温可能速降约10°)和降水的减少。 
上述两次时间间隔较短的地质灾害事件,很可能使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先民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目前的考古发掘材料也显示,盆地内第四级阶地含手斧地层发现的石器标本,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布密度上,都比较低,这一现象可能与人群规模的大小有紧密关系。同时,盆地内出土的手斧主要位于第四级阶地的下文化层,在第四级阶地上文化层和较低海拔的阶地上,目前尚未发现手斧遗存,暗示手斧人群可能在生存环境压力下离开百色盆地,转而迁徙到其他地区,继续繁衍生存。 
目前,考古学者已在珠江下游(广东南江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湖南澧水流域、安徽水阳江流域)的网纹红土中发现较为丰富的含手斧旧石器遗存,这为验证上述假说提供了材料支撑,更为复原和重建中国手斧人群的复杂演化脉络和图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XDA19050102)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0303722?dgcid=author
相关报道:80万年前华南先民或亲历较大规模陨石、火山地质灾害事件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旧石器时代地质灾害事件研究表明,生活在距今约80万年的华南百色盆地的旧石器时代手斧人群,很可能亲历了澳亚陨石降落和印尼多巴火山喷发这两次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事件,并受其影响而迁徙到其他地区繁衍生存。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李浩副研究员与山东大学王伟教授、贵州大学雷蕾博士等合作,通过系统梳理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约80万年)的澳亚陨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喷发事件,探讨了这两次灾害事件对广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说,这一古人类研究领域重要成果论文,近日获国际地质学杂志《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在线发表。
李浩介绍说,发生在旧石器时代的短期地质灾害事件,为研究早期人类与环境的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澳亚陨石散布区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晚、但分布范围最广的陨石降落区域,其涵盖了地球表面约20%的面积。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陨石即属于澳亚陨石散布区,在约830平方公里的盆地范围内,现已发现大量的玻璃陨石。最新氩-氩法阶段加热坪年龄测年结果显示,澳亚陨石的形成年代在距今约79万年前。新鲜、未经搬运和磨蚀的玻璃陨石埋藏于百色盆地第四级阶地的网纹红土堆积中,且与古人类制作的手斧工具同层出土,指示陨石与手斧在年代上可能非常接近。
一系列古环境研究证据显示,澳亚陨石降落事件曾导致较大规模区域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比如,在泰国东北部,发现新鲜陨石与大量有机木质材料(包括大而完整的树干)伴生的现象,很可能与陨石坠落引发的森林火灾有关。
位于印尼爪哇岛的多巴火山,更新世期间曾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喷发,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在距今约78万年前,接近或处于百色盆地手斧人群生存的年代。来自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深海岩芯记录显示,最早的多巴火山灰正好沉积于澳亚陨石层之上,表明两次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有可能产生环境叠加效应。从规模来看,早中更新世之交的多巴火山喷发属于超级喷发事件。古气候模拟结果显示,此次火山喷发可能引发了剧烈的全球短期降温(全球气温可能速降约10摄氏度)和降水的减少。
科研合作团队指出,澳亚陨石降落、印尼多巴火山喷发这两次间隔较短的较大规模地质灾害事件,很可能使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先民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目前的考古发掘材料也显示,盆地内第四级阶地含手斧地层发现的石器标本,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布密度上,都比较低,这一现象可能与人群规模的大小有紧密关系。同时,盆地内出土的手斧主要位于第四级阶地的下文化层,在第四级阶地上文化层和较低海拔的阶地上,目前尚未发现手斧遗存,暗示手斧人群可能在生存环境压力下离开百色盆地,转而迁徙到其他地区,继续繁衍生存。
他们表示,目前,考古学者已在珠江下游(广东南江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湖南澧水流域、安徽水阳江流域)的网纹红土中发现较为丰富的含手斧旧石器遗存,这为验证上述假说提供了材料支撑,更为复原和重建中国手斧人群的复杂演化脉络和图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