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白垩纪研究》: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放射虫研究新进展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神秘的白垩布江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放射虫(Radiolarian)是一类单细胞的海洋原生生物,营浮游生活,纪研究西一般具有结构精致的藏雅硅质骨架。其种类繁多,鲁藏演化迅速,缝合分布广泛,西段放从寒武纪到现代一直都是射虫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的化石门类,尤其是研究在确定深海相地层的时代及其古地理环境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同时在解决板块缝合带中复杂的新进蛇绿岩套的时代与形成环境等问题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白垩布江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标志,残留了一些已消失的纪研究西新特提斯洋的地质记录,是藏雅研究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热点地区。根据其中蛇绿岩的鲁藏地域展布特征,该缝合带从东至西大致可划分为三段,缝合即东段(曲水至墨脱段)、西段放中段(昂仁至仁布段)和西段(萨嘎以西至中印边境段)。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往大多数放射虫研究主要集中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中、东段地区,而西段的研究则相对匮乏。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罗辉研究员课题组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放射虫化石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在缝合带内的混杂岩中采获了一些保存精美的侏罗-白垩纪放射虫化石。近期,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崔肖辉等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Jonathan C. Aitchison教授合作,系统报道了普兰地区姜叶玛剖面层状硅质岩中发现的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至晚巴雷姆期放射虫化石。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学研究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研究人员从中识别出2个放射虫化石带(Cecrops septemporatuszone和Aurisaturnalis carinatuszone)和2个亚带(Aurisaturnalis carinatuscarinatussubzone和Aurisaturnalis carinatusperforatussubzone),并与西特提斯及日本等地同期放射虫化石带进行了详细对比,补充完善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早白垩世放射虫生物地层格架,为已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提供了可靠的时代约束。同时,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地层凝灰岩的SiO2含量在79.84%到94.65%之间,平均为89.39%。依据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还进一步阐明了姜叶玛剖面含放射虫硅质岩可能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的深水盆地环境。这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深水相沉积可以从中三叠世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它们记录了新特提斯洋相对完整的演变历史。
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Cui X.H., Luo H., Aitchison J.C., Li X., Fang P.Y., 2021. 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and chert geochemistry from western Yarlung Tsangpo suture zone in Jiangyema section, Purang county, SW Tibet. Cretaceous Research 125, 104840.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1.10484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