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轻质量重营销 三成智能电视3年内出故障


   32%智能电视3年内出故障   三、轻质四月份,量重长虹、营销酷开、成智海信、电内出TCL等一大批彩电品牌的视年新品发布会接踵而来,大家晒芯片速度、故障拼明星颜值、轻质炫智能应用,量重在争夺客厅的营销智能电视市场上展开较量。不论宣战的成智结果怎样,一个不争的电内出事实是,彩电品牌商越来越重营销,视年对质量的故障描述越来越轻描淡写。而据南都近日发起的轻质《2015中国智能电视产品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智能电视机在3年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非智能的平板电视。而出现质量问题的智能电视机品牌中,国产传统品牌的占比过半。   这或许是个危险的信号。带有决斗意味的“智能电视”加剧了彩电品牌商之间的角力,却也可能将它们带向“放弃精细制造”的歧途。迎接中国彩电厂商的会是转型的胜利,还是冲动的惩罚? 
   转型押宝智能电视   4月1日,彩电企业创维的线上品牌“酷开”宣告独立运营,担当创维在互联网电视运营上的“尖兵”。“酷开”独立后首推的智能电视产品,宣称用一块智慧屏幕为儿童、老人、年轻人三类人群提供专属的体验界面,满足不同群体的内容需求和使用习惯。前不久,康佳旗下线上智能电视品牌“KKTV”也成立了公司独立运作,其目标为“线上再造一个康佳”。除了创维、康佳,包括长虹、海信、TCL在内的中国传统家电企业,如今都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其中,长虹干脆从2014年开始,全面停产非智能电视。   押宝智能电视,这显然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据中国电子商会预计,2015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需求将继续维持在4200万台左右。而奥维咨询预测,2015年智能电视的渗透率将达到85%,这意味着智能电视将新增至少3000万台的销量。   然而,相比于中国企业对于智能电视的热炒,传说中的“苹果电视”迟迟没有现身。在没有非常成熟的国际模式可以拷贝的情况下,中国版智能电视,只能依靠着国内传统彩电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进而也衍生出不同类型的炫技、营销逻辑。   问题越来越多出在软件上   但是,出货量迅猛增长的背后,却是消费者对智能电视的频繁吐槽。王先生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他的智能电视“坑爹”体验。三年前,王先生花了3500元购入了一台37英寸的国产智能电视,不到半年,电视开机后就出现画面变暗的问题。后来做了维修,但没用两年,电视机画面亮度和图像显示又不正常了,由于维修成本太高,王先生干脆把智能电视当废品卖了。“以前一台电视看好几年,现在质量不行啊。”王先生慨叹。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昨日,南都君迅速发起了《2015中国智能电视产品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截至截稿时间,共收回有效问卷样本100份。问及“电视购买多久后第一次出现质量问题”,32%的智能电视用户选择3年以内。相比之下,仅有14%的非智能电视用户反映“3年内有出现故障”。   更具体地说,“画面显示、音质”以及“APP下载后无法安装、升级失败等交互体验出现问题”是消费者吐槽最多的地方。此外,“平板电视故障率水平出现抬头趋势,比例高达12.3%,特别是智能电视的普及为售后服务带来挑战。”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对南都记者说。   也就是说,随之智能电视普及,“以前质量问题主要是硬件,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出在软件。这是传统电视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目前企业在软件、评测、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在努力。”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总经理刘志刚分析。   原因降本压力山大   这或许是个危险信号。   此前不久,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了一份《2015年中国平板电视产品质量报告》,从32-70英寸之间,涵盖了40个型号的产品。结果显示,40个型号平均亮度278cd/平方米,差异比较大,符合SG标准要求大于350cd/平方的只有25%。   “从显示亮度指标来讲,效果不是特别好。而在声频响应,随着电视越做越薄,好多平板电视比传统CRT电视声频指标下降明显。”刘志刚给记者分析,一些项目指标比较差,这跟产品价格差异和价格战有关,与成本控制有关系。   一年前,智能电视还都属于彩电中高端产品,价格通常要比普通平板电视高20%-30%左右。而在乐视等互联网品牌的搅动下,智能电视的身价也迅速下跌。40英寸左右的智能电视2000元左右的价格并不稀罕,创维、海信、长虹、康佳、TCL等家家有售。一位国产品牌彩电市场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的确部分型号产品质量退化严重,主要是降本的压力存在。“智能电视的质量隐患也增加了。”   一边是生产成本的拼命压缩,另一边却是营销推广的疯狂砸钱。从近两个月的新品发布会来看,炫智能应用是彩电发布会的主体内容,并都喜欢请明星代言,“好声音”、“跑男”,综艺节目人气王也是彩电企业的最爱。   “音质画一定是最基础的属性,可惜企业现在总谈自己的海量内容,不再谈自己用的面板多好,工业设计多棒。现阶段国内家电制造业做得还不够精细化和人性化,特别是在‘以量取胜’的观念引导下,厂商们过于急切地通过创新技术和创新概念来拉动需求,反而忽视了‘质量’是制造企业做好产品的基础和前提。”陆刃波一语中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