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发现2.44亿年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长尾红河龙”
图1. 长尾红河龙模式标本及素描图
图2. 长尾红河龙头骨及复原图
图3. 长尾红河龙前后肢部分
图4. 鳍龙类系统发育关系图
(神秘的云南地球uux.cn报道)据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为主导的红河海生化石红河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报道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中叠它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世早全长47厘米,期海体形像水生蜥蜴,相地现亿超长的层发长尾尾巴尤其特别。长尾红河龙是年前我国肿肋龙科最早的确切证据,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爬行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动物肿肋龙类。
研究团队对我国云贵地区的云南三叠纪海相地层进行了十余年的持续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徐光辉说,红河海生化石红河“当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的中叠时候,我向有关专家请教,世早但被告之这是期海一种乌蒙龙化石。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乌蒙龙发现于贵州盘县生物群,时代可能比罗平生物群略晚,这两个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考虑到化石潜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义,我决定自己研究来解决它的归属问题”。研究发现,红河龙代表了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过渡类型,为解决肿肋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从它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
早在1854年,肿肋龙类化石就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属,都归入肿肋龙科。中国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是一种名为胡氏贵州龙的肿肋龙类。它由原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贵州兴义顶效绿荫村发现,并由古脊椎所杨钟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论文的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赵丽君说,“胡氏贵州龙最初归入肿肋龙科,但后来考虑到和欧洲同类化石的差异,将它归入肿肋龙超科贵州龙科。新发现的红河龙比贵州龙还要早400万年,与欧洲的肿肋龙类更为接近,代表了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包括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等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华南三叠系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论文的合作者贵州大学博士生廖浚伶说,“红河龙与此前发现的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是它的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食性差异”。
研究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标题:云南红河首现2.44亿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世界上尾巴最长的肿肋龙类)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1309-2
相关报道:世界上尾巴最长、中国最早的肿肋龙化石 首现云南距今2.44亿年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9日发布消息说,该所徐光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云南红河发现一件2.44亿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确认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尾巴最长、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新属种,并将这个海生爬行动物命名为“长尾红河龙”。
这项远古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对学界研究探讨海生爬行动物演化及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徐光辉研究员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指出,这件长尾红河龙化石标本保存非常完整,经过专业修理后非常清晰,它发现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约2.44亿年前)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其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比它身体其他部分要长。
研究表明,长尾红河龙不仅是中国肿肋龙科迄今最早的确切化石证据,它也代表了世界上所知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
他介绍说,二叠纪末(约2.52亿年前)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等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其中鳍龙类就包括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早在1854年,肿肋龙类化石就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属,都归入肿肋龙科。
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就属于肿肋龙类,由原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1957年在贵州省发现,中科院古脊椎所杨钟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论文共同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赵丽君研究馆员说,这次新发现的长尾红河龙比胡氏贵州龙的年代要早400万年,并与欧洲的肿肋龙科更为接近,因此成为中国肿肋龙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论文共同作者、贵州大学博士生廖浚伶说,华南三叠系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她认为,长尾红河龙与中国此前发现的肿肋龙类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前者的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食性差异。
徐光辉称,研究团队对中国云贵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已持续进行十多年研究,长尾红河龙化石发现时曾和有关专家交流,当时被告之是一种乌蒙龙化石,他对此持怀疑态度,决定率领团队对长尾红河龙化石深入开展细致研究,以揭示化石潜在的分类学和生物地理演化意义。
他们研究发现,长尾红河龙代表了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过渡类型,为解决肿肋龙类的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从长尾红河龙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通俗地说,长尾红河龙的长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它在海水中游得更快、游得更稳。”徐光辉表示。
相关报道:云南红河首现2.44亿年前海生爬行动物完整化石,尾巴超长……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文汇报(作者:许琦敏):近日,古生物学家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中发现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这种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有着超长尾巴的新物种,成为我国肿肋龙科存在的最早确切证据,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为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报道了这一发现。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徐光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我国云贵地区的三叠纪海相地层进行了十余年的持续研究。当他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向有关专家请教时,被告知这可能是一种乌蒙龙化石。“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乌蒙龙发现于贵州盘县生物群,时代可能比罗平生物群略晚,这两个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考虑到化石潜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义,徐光辉决定自己研究来解决它的归属问题。
研究发现,红河龙代表了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过渡类型,为解决肿肋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从它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
早在1854年,肿肋龙类化石就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属,都归入肿肋龙科。中国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是一种名为胡氏贵州龙的肿肋龙类。它由原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贵州兴义顶效绿荫村发现,并由古脊椎所杨钟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
论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赵丽君介绍,胡氏贵州龙最初归入肿肋龙科,但后来考虑到和欧洲同类化石的差异,将它归入肿肋龙超科贵州龙科。新发现的红河龙比贵州龙还要早400万年,与欧洲的肿肋龙类更为接近,代表了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包括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等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
华南三叠系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论文的合作者贵州大学博士生廖浚伶说,“红河龙与此前发现的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是它的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食性差异”。
相关报道:距今2.44亿年!尾巴长长长长长的新属种,在云南现身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去年,第一次看到红河龙化石的时候,我就向有关专家请教,但被告之这是一种乌蒙龙化石。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5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强调。
事实证明徐光辉的怀疑是对的。他看到的那块化石并不是乌蒙龙化石,而是一个距今约2.44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化石。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是世界上尾巴最长、脊椎骨总数最多的肿肋龙类。”徐光辉指出。
为什么会对红河龙化石归属于乌蒙龙类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对此,徐光辉解释,因为乌蒙龙发现于贵州盘县生物群,时代比云南罗平生物群略晚,这两个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
“考虑到化石潜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义,我决定自己开展研究,来解决它的归属问题。”徐光辉坚定地说。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
华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长尾红河龙发现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由69块脊椎骨组成的尾巴特别引人注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研究分析,科研人员最终发现,红河龙既不同于乌蒙龙,也不同于黔西龙,是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它与此前发现的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食性不同。
这一发现为解决肿肋龙科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徐光辉说,从长尾红河龙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肢、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
早在1854年,肿肋龙类化石就被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个属,都归入肿肋龙科。中国最早命名的肿肋龙类是胡氏贵州龙。它由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贵州兴义顶效绿荫村发现,并由中科院院士杨钟健先生研究命名。
论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赵丽君介绍,胡氏贵州龙最初被归入肿肋龙科,但后来考虑到它和欧洲同类化石的差异,研究人员又将它归入肿肋龙超科贵州龙科。
“新发现的红河龙比贵州龙还要早400万年,与欧洲的肿肋龙类更为接近,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赵丽君表示。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中勘协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天津市工作部第二次常务理事会成功召开
- 2022好玩的古风运营类足游保举 古风摹拟运营
- 大众途观X配置曝光 将于8月20日上市
- Redmi K70能够继绝减电池并删薄1mm吗?网友:没有接管
- 世乒赛男单:王楚钦零封户上隼辅 日本男单全军覆没
- 或推出V8版本 福特GT测试谍照曝光
- 下爆率传奇刀刀光柱保举 超下传奇
- 凯奇《战役之王》绝散将于2024年正在摩洛哥开拍
- 纯碱市场早报,期货知识
- 科技早报 realme TV 25日印度发布;小米高端OLED电视再曝光
- PC好少女游戏移植PS2《公主恋人!》新谍报
- 显示面板行业:国产崛起 设备厂商材料和设备仍需发力
- 8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
- 现代帕里斯帝最新谍照 预计2022上半年亮相
- 新忍攻略单足一拍,木遁便去?
- 1月19日印僧产逝世6.0级天动最新环境 天动重视事项
- 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精妙绝伦
- PC将被闭幕?浏览器少途玩转大年夜型游戏
- 顺水热足游战役真录尾曝 预定同步开启支保时捷战千万现金
- 未来付费电视用户数量将达到10.6亿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