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活跃在山西境内的恐龙
曾活跃在山西境内的恐龙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山西晚报: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山西境内也发现过很多恐龙化石。跃山目前已经报道的西境恐龙化石主要集中在晋北大同地区白垩系的左云组和助马堡组内,侏罗纪的恐龙恐龙化石在山西境内则仅有零星的发现。
记者从山西地质博物馆了解到,曾活早在60多年前,跃山山西就有恐龙化石的西境记录。1958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在我省左云县发现了恐龙化石。恐龙
天镇发现巨大蜥脚类恐龙化石
早在1983年,曾活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程政武等人在大同天镇县发现了华北龙的跃山化石。
华北龙是西境一种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巨大蜥脚类恐龙,分类位置上属于盘足龙科。恐龙华北龙体长可达20米,曾活像其他的跃山蜥脚类一样,它具有长长的西境脖子和尾巴,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它的颈肋(脖子下方的刺状骨头)是用来支撑和保护脖子,过长的颈肋也限制了它脖子的灵活性,因此很多大型恐龙其实是“呆头呆脑”的。
左云发现过原始的鸭嘴龙化石
鸭嘴龙可以说是白垩纪晚期数量最多的一种恐龙,听名字就知道,这种恐龙的嘴部长得特别像鸭子,它的体形与霸王龙大小相似,也是食素的。2011年,山西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左云县发现了鸭嘴龙化石,经研究并命名为大同“云冈”龙,是比埃德蒙顿龙更原始的鸭嘴龙。
杨氏天镇甲龙是武装到牙齿的恐龙
杨氏天镇龙是一种发现于山西大同天镇县的甲龙科恐龙,生活在约9500万年前,它的属名是指代天镇县,而种名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钟健先生。
顾名思义,甲龙全身披着厚重的“铠甲”,尾端还长了一个骨质尾锤,可以当做武器重击敌人,可谓武装到牙齿。杨氏天镇甲龙生存于白垩纪,体形剽悍,但也是食素的恐龙。它身形不大,约五六米长,由于身体笨重,移动起来就像坦克车般,防御力惊人。大量的甲龙化石与特暴龙、华北龙的化石埋藏在一起,这证明了当时这三种恐龙属于同一动物群。
特暴龙是霸王龙的近亲
霸王龙的身长一般可以达到12—15米,几乎是普通大象的2倍。它生活在白垩纪末期的北美地区,然而在山西却出现了它的近亲——特暴龙。2011年特暴龙的头骨在山西天镇被发现。根据骨骼愈合程度及齿骨长度,推测出复原后它是体长仅为4米左右的幼年特暴龙。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虽然块头比霸王龙小,但特暴龙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它的牙齿极其锋利,就像一台巨大的骨骼破碎机,能够轻易将猎物撕碎。它的前肢退化,靠着强有力的后肢和一张血盆大嘴称霸陆地,可能以大型植食性恐龙为食,例如杨氏天镇甲龙和华北龙。
真正生活在侏罗纪的是剑龙
2011年,大同左云县发现了剑龙的化石,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侏罗纪末期),很可能是最后的剑龙。剑龙尾部有两对巨大的骨钉,这与甲龙的尾锤异曲同工。实际上,剑龙灭绝后,甲龙就完全取代了剑龙的生态位置。
不属于恐龙的“龙”
其实,恐龙是特指中生代(地质学专业术语,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陆地上生存的大型爬行动物,而同时期称霸天空的翼龙和称霸海洋的鱼龙与蛇颈龙等都不属于恐龙。
既然它们不是恐龙,那它们是什么?就拿翼龙来说,翼龙类是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而且翼龙没有羽毛。
而鱼龙和蛇颈龙都是海中爬行类。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蛇颈龙是海中爬行类的一种,属调孔亚纲鳍龙目。个体较大,且长颈,因此得名。
相关报道:恐龙“出没”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山西晚报:最近,我国在恐龙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新进展。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学专家学者宣布,他们在江西赣州发现亚洲首例霸王龙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最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7月23日,河源市民李小芳和其9岁儿子张仰喆在河源市区东江大桥附近发现蛋壳并辨认出1枚疑似恐龙蛋化石,河源恐龙博物馆随后在现场挖掘出一窝共计11枚“石蛋”;7月22日,中美古生物学家根据在云南禄丰发现的特殊足迹,判断在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时候,这里生活着一类奇特的古鸟或鸟形恐龙……这些发现,让我们对生活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有了更多的了解。
江西省赣州市:发现亚洲首例霸王龙足迹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学界的专家学者宣布,在江西省赣州市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足迹,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霸王龙的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最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G. Lockley)等学者共同进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上,并登上该期刊封面。
邢立达告诉记者,暴龙类的足迹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这次在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类的足迹,圆了他多年的梦。“中国的大多数恐龙足迹都发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白垩纪晚期的足迹记录非常稀少。暴龙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恐龙,数量本来就少,变成化石的就更少了。”
这个标本是施工队清理石头的时候发现的。当时,工人们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上有一个“奇形怪状”的印记,便派人联系钮科程,称这个印记“看起来像是由一只恐龙或者是某种巨大的三趾动物留下的”。“但足迹照片没有比例尺,而且后来联系不上这支施工队,足迹也不知所终了,令我们十分遗憾。”钮科程回忆道。
过了两个月,一位户外爱好者徐承华联系邢立达,并称赣州民间收藏界流转着一块“好像”恐龙大足迹的化石。“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看到照片之后,我知道‘幸运女神’又眷顾我们了。这就是此前消失的大脚印。”
邢立达看到足迹后,脑袋里“蹦”出念头——这与发现于美国的暴龙足迹(Tyrannosauripus)非常相似,极可能为暴龙所留下的。
邢立达向记者介绍,这个足迹是三趾形,爪痕尖锐;属于大型足迹,尺寸超过58厘米,并且存在大型的脚跟。大型恐龙的脚跟一般比较发达,以此来提高稳定性。
“此外,第II趾非常发达,它的旁边还保存有一个小小的、外翻的凸起,这很可能是大脚趾的痕迹,只有兽脚类恐龙才会有。”邢立达说。
古生物学家从足迹推断,该暴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可达7.5米。有趣的是,这个体长与赣州本地发现的暴龙类——虔州龙的体长非常相似,后者的体长约7.5至9米,“足迹和虔州龙骨骼化石的发现地相距不过33公里!”邢立达强调,“从顶级掠食者的活动范围看,该区的掠食者可能只有一种,此次发现的暴龙足迹可能是虔州龙留下的。”
霸王龙属暴龙类,可以说是恐龙时代最凶猛的掠食动物,在不少电影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典型的暴龙体长12.8米,高5.5米,重约6.8吨,长着一张布满数十厘米长、香蕉形大牙的嘴巴,之后是粗壮的颈椎,但前肢弱小,有着一双“小短手”,后肢和尾巴则非常发达。
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至6550万年前,随后在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中销声匿迹。
目前,该恐龙足迹馆藏于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钮科程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足迹化石尺寸惊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肉食性恐龙足迹之一,未来将与该馆其他大量珍贵的各类足迹化石馆藏一起陈列展示,向人们介绍恐龙足迹的有趣故事。
广东省河源市:发现6600万年前恐龙蛋化石
7月23日,河源市民李小芳和其9岁儿子张仰喆在河源市区东江大桥东面的岸边游玩时,意外在断桥便道的护坡上发现蛋壳并辨认出1枚疑似恐龙蛋化石。后经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发掘,现场共挖出一窝共11枚距今已有6600万年历史的恐龙蛋化石。
不仅如此,就在发现蛋壳化石的斜坡往上约80厘米处,张仰喆在红砂岩层中又发现了一枚圆形的恐龙蛋化石。随后,李小芳经朋友联系到河源恐龙博物馆,寻求帮助。
河源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说,23日上午,他们在接到消息后,与警方一同赶赴现场,并从地下六七十厘米处挖掘出一窝共计11枚“石蛋”,每枚直径约9厘米,最终确认这些“石蛋”为恐龙蛋化石。
据专家考究,此次出土的恐龙蛋应属于白垩纪晚期。至于此次出土的恐龙蛋属于什么属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志青告诉记者,河源恐龙博物馆将组织专业力量对此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清理和修复。馆方计划,先把这11枚恐龙蛋化石放在空调房内完成干燥处理后进行加固,对破损的地方进行黏合与修复,大概周期在一年左右,事后将分时段展出。
此外,河源恐龙博物馆还将适时对此次挖出恐龙蛋的桥基处进行重查与进一步挖掘。“根据多年寻找恐龙蛋的规律,这里可能不止这一窝恐龙蛋,或许我们还能有新的发现。”黄志青说。
云南省禄丰县:发现1.5亿年前鸟形恐龙脚印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的中美古生物学家,曾在云南禄丰一片浓密的玉米地旁边发现一个奇怪的脚印。7月22日上午,他们正式宣布,在云南禄丰发现的特殊足迹显示,在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时候,这里生活着一类奇特的古鸟或鸟形恐龙。该发现对研究欧洲与中国晚中生代鸟类与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2018年,我们团队在云南禄丰考察的时候,云南禄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涛告诉我们安宁组地层有一批多样化的足迹。”邢立达说,“我们最初没有抱很大的期望,但后续的挖掘带给我们很大的惊喜”。
“足迹点就在恐龙谷博物馆的后山,我们穿过一片玉米地,挖开浮土和落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怪足迹,”参与考察的昆明龙隐虎魄博物馆负责人贾晓女士回忆道,“足迹长度18.5厘米,宽度约35厘米,看起来特别像鸵鸟的足迹,但这可是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
研究人员为足迹做了模型,后期做全球足迹化石对比的时候发现它们都有宽的趾间角,中指很短,长宽比为0.5至0.8,行迹很狭窄等。
邢立达团队将这批足迹命名为三叉足迹(Tridentigerpes),云南标本命名为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迹(Tridentigerpeshuashibanleei),指出了发现地点滑石板村,以及向长期支持中国古生物研究的《国家地理》中文版总编辑李永适先生致敬。
“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迹的造迹者是一类很大型的动物,它们的体型可能达一米,甚至更大,考虑到地质年代背景,这在当时是非常大型的古鸟类或鸟形恐龙了。”著名足迹学家,马丁·洛克利(MartinG.Lockley)如此认为。
邢立达则表示,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鸟足迹都是来自白垩纪早期,侏罗纪晚期的记录非常少见,此次不但在中国取得新发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也有类似发现,这意味着鸟类的早期演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大型化的趋势出现得很早。
综合《新京报》《北京晚报》《南方日报》《重庆晨报》
相关报道:恐龙趣事知多少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山西晚报:恐龙之饮食
肉食性恐龙可能会以植食性恐龙为食
现生陆生动物的食性大致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三类,远古的恐龙也不例外。因为不可能直接观察恐龙是如何进食的,所以要想判断恐龙的食性,多半只能依靠一些间接的证据,即从恐龙身体的结构上找答案。
恐龙身上有机会与食物进行最亲密接触的器官是牙齿和肠胃。其中,牙齿比较容易变成化石保存下来,而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牙齿化石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如果一只恐龙长着匕首状的牙齿,那么它是肉食性的;如果牙齿为叶状、勺状等形状,那么这只恐龙是植食性的。不过,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恐龙家族中总是不乏另类:有一些恐龙,如许多似鸟龙类和窃蛋龙类,满口没有一颗牙齿!一些似鸟龙类和窃蛋龙类还有鸟类那样的角质喙。与牙齿相比,喙是更加多功能的取食工具,鸟类可以凭借无牙的喙既吃植物的种子又吃昆虫,食谱非常广泛,所以这些长有喙的恐龙可能是杂食性的。单爪龙类被认为是以蚂蚁为食,但还有待确认。除了牙齿以外,一些其他的骨骼结构也具有指示意义。比如植食性恐龙的头颅一般很小,而肉食性恐龙的头颅硕大;植食性恐龙的脖子一般远远长于肉食性恐龙;大多数植食性恐龙的身体相对臃肿笨拙一些;猎食性恐龙一般有尖锐的爪子,而植食性恐龙则常常有蹄状结构。
了解恐龙的食性容易,但想知道某一种恐龙具体会吃什么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科学家只能向恐龙的肠胃要答案。幸运的是,少数几件恐龙化石中真的保存了它们“最后的晚餐”。在发现于中国辽宁的中华龙鸟化石的胃部,人们发现了小蜥蜴骨骼,说明中华龙鸟最后的晚餐可能就是这条可怜的蜥蜴。同样发现于辽宁的两件小盗龙标本,一件的胃部有一种原始哺乳动物的遗骸,一件的胃部甚至保存了一种原始鸟类的碎骨,说明小盗龙很可能在树上捕猎包括鸟类在内的小型动物。在英国的重爪龙化石的胃部发现了鱼的残骸,再加上它的上下颚和牙齿与鳄类非常相似,所以这种恐龙很可能在水边以捕鱼为生。
除了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外,恐龙的粪便也可以保存为化石,成为透露恐龙食谱的重要证据。在发现于印度白垩纪晚期的恐龙粪便化石中找到过草本植物和生长在树上的菌类化石,说明生存在这里的植食性恐龙把草和菌类作为食物的一部分。发现于北美白垩纪晚期的超大尺寸粪便化石被认为是霸王龙排泄的,指示这种恐龙不仅吃肉,还吃骨头。然而,与保存于胃部的“晚餐”不同的是,粪便已被恐龙排出体外,所以通常很难确认某一块粪便化石具体是哪种恐龙留下的。
有趣的是,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证据证明了某种肉食性恐龙会以某种植食性恐龙为食:在三角龙的头部和肠骨上,以及埃德蒙顿龙的尾部,都发现过暴龙的咬痕,说明暴龙确实会猎食这些大型植食性恐龙;蒙古的国宝——搏斗中的伶盗龙和原角龙化石,向人们展示了伶盗龙也是活跃的捕食动物,而且以原角龙为食。
恐龙之爱情
巢坑是恐龙的求爱竞技场
恐龙如何求偶、交配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个未解之谜,因为其交配证据无法成为化石,而且现今的恐龙化石上几乎没有软组织的痕迹,就连判断恐龙化石的性别,专家们也是在数年前才研究出方法——
雌性恐龙拥有能够促进蛋壳形成的钙元素储存器官——骨髓骨层。不过,最近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白垩纪遗址的一些发现,可能会对进一步揭开恐龙求爱之谜有所帮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质学教授马丁·洛克里(MartinLockley)带领一支国际团队,在科罗拉达州德尔塔县的多明格斯与埃斯卡兰特和甘尼森两个国家保护区内发现了大量兽脚类恐龙用左、右足挖出的大型巢坑。
发现这些巢坑的地层属于达科他砂岩组,大多数巢坑由平行双槽线和抓痕构成,中间留下脊状突起。挖巢痕迹的地点超过50个,足有数万平方米之广,一些巢坑大小接近浴缸,颇为壮观。科学家判断这些巢坑可能就是恐龙们留下的求爱证据。洛克里说,这是首次发现恐龙交配行为的证据。这些巨大的巢坑填补了人们对恐龙行为认知的空缺。
虽然发现了巢坑,但是科学家凭什么断定这些巢坑就是恐龙的求爱竞技场呢?洛克里解释说,首先这些巢坑是恐龙实际筑巢地点的假设是最难以成立的。因为这里没有恐龙蛋、蛋壳或孵化遗骸,也就是没有证据证明这就是恐龙的窝。即使蛋壳和幼体的遗骸都被父母或在埋藏过程中除去了,这些巢坑也难以被解释为恐龙的窝,因为如果恐龙在巢里呆了很长时间,那么巢坑中那些清晰的刨痕就会被磨平了。另外,如果从现存鸟类,如塘鹅或红鹤的地面筑巢情况来看,它们的巢间距是非常规则的,而且建巢时会用泥土来加固巢穴,但这些恐龙的巢坑并没有这些特征。
那会不会是恐龙寻找水和食物而挖的坑呢?对此,洛克里团队分析,因为周边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肉食性动物为水源或食物刨坑而留下这些痕迹的可能性极低。因此研究团队成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和平区古生物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理查德·麦克利亚和丽莎·巴克利认为,巢坑是恐龙的求爱仪式显然最具说服力。
相关报道: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山西晚报: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透露,该所科研团队通过对采集于辽宁、距今1.63亿年的“长臂浑元龙”的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在恐龙向鸟类演化时,飞行器官除了长有羽毛的翅膀外,还有像蝙蝠一样的膜质翅膀。长臂浑元龙属于擅攀鸟龙类,它体长约32厘米、体重约306克,还没鸽子大,却能用蝙蝠般的翅膀滑翔。这无疑揭开了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冰山一角。
说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呢?
对此,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徐星介绍,在学界,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有多种假说,其中由英国学者托马斯赫胥黎于1868年正式提出的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了学界的主流假说。
从1861年开始,古生物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鸟类祖先始祖鸟的化石,并已证明始祖鸟和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发现的化石显示,始祖鸟的手与现代鸟类大不相同,更接近于兽脚类恐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它有着3个有尖锐爪子的手指,总体形态与小盗龙、鸟脚龙等恐龙的手部几乎一样;此外,始祖鸟的第二脚趾有些特化,较为接近小盗龙等恐爪龙类的第二脚趾;而且它的颚骨向四方放射生长,有明显的兽脚类恐龙遗传特征。
此外,兽脚类恐龙也在逐渐向鸟类靠拢。徐星说,到了侏罗纪,一些兽脚类恐龙的尾巴变短,身体重心前移,像鸟类一样有着向后腹方延伸的耻骨。到了侏罗纪中晚期,一些兽脚类恐龙就已经和早期鸟类非常相似了——它们的尾巴很短,前肢明显变长,并且半侧向折叠,能够像鸟翅一样侧向拍打。
徐星还表示,恐龙骨骼的微观结构也显示了和鸟类的相似性。通过观察不同种类恐龙的骨骼切片,人们发现恐龙从总体上更接近鸟类,它们的生长速率明显快于大多数爬行动物。这种快速生长方式一般见于内温动物(即我们常说的热血动物),这指示恐龙有着和现代内温动物相似的生理特征。这种推测得到了其他证据的支持。比如,发现于中国辽西的寐龙化石显示,这种恐龙和鸟类一样,睡眠时会把嘴部藏于翅膀下面用于保温。
“现在普遍认为,鸟类就是恐龙的一支,当今地球上一万多种鸟类就是活着的一万多种恐龙。”徐星说。
恐龙想变成鸟除了要变小之外,还要会飞,鸟类飞翔靠的是翅膀。那么,恐龙是如何“长”出翅膀的呢?
2015年,徐星和他的同事一起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发现了“奇翼龙”化石。它的腕部有一根棒状长骨结构。类似结构从来没有在其他恐龙中发现,却在一些会飞的四足动物的腕部或肘部、或踝部附近存在,这些动物包括蝙蝠、翼龙和鼯鼠等。在所有这些动物中,这种棒状结构都支撑着皮膜翼,用于飞行或者滑翔。在奇翼龙化石上,徐星等人也发现了残缺的翼膜。这意味着奇翼龙的翅膀像蝙蝠和其他会飞的四足动物一样,主要由皮膜翼构成,而不是像鸟类及其近亲那样主要由羽毛构成。这些形态特征显示,“奇翼龙显然不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飞翔者,它的空中生活似乎只限于在树木之间做短距离的飞翔,或者从高处飞翔到地面。”
综合这些化石证据你会发现,恐龙变成鸟类可能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一些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比如出现了具有皮膜翼的恐龙。也许还有其他奇特的恐龙有待发现,这些恐龙彰显了进化的复杂性。
06—07版稿件综合《山西晚报》《生活晨报》《科技日报》《河南科技报》、环球网
相关报道:关于恐龙灭绝的多种说法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山西晚报:恐龙最早出现于大约2.2亿年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约1.5亿年,但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有种类的恐龙却突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了,而恐龙灭绝的原因,成为了谜一样的存在。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和火山喷发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这些说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和同时期其它一些物种的灭绝,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小行星撞击地球和火山喷发说
科学家发现,在白垩纪末期地层的黏土层中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壳中属罕见元素但却广泛存在于小行星之中。因而当前最为流行和最有影响的观点是: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8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大量尘埃遮天蔽日,引发气候剧变,植物大量死去,小型动物大规模死亡,恐龙因食物匮乏而遭致灭顶之灾。
此外,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前25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并持续了50万年之久。大规模的火山群活动使得大气中危险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污染了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也对恐龙的灭绝产生了促进作用。
2.气温下降说
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不过,为什么蛙类、鳄鱼以及其它许多对气温同样很敏感的动物都得以幸存,惟独恐龙不能幸免呢?
3.性别失调说
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
4.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但很难想象地球曾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5.中毒说
地球上曾经有一段被子植物时期,这些植物含有毒素,恐龙吃它们吃得太多了,体内毒素聚积过多,都被毒死了。但植物不可能一下子毒死散布在各地的所有恐龙。
6.地球膨胀说
地壳的强烈运动引起地球质量向外扩散、体积增大。恐龙等一大批生物因不适应地球表面引力场的减少而灭绝。这个说法缺乏说服力的地方是,引力的变化并不是在短期内出现的,恐龙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应该具有相适应的机制。
除了以上的这些说法外,还有“蛋壳变厚说”“海洋收缩说”“海底沼气喷发说”等等。但是这些推论单独来看似乎都难以解释恐龙的突然消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THE NORTH FACE x 女装品牌 Cecilie Bahnsen 合作系列发布
- 玉龙雪山大年夜索讲战小索讲的辨别 附门票代价
- vivoz5x新机公布时候 vivoz5x足机公布会直播时候肯定
- 广西那里开适亲子游 八大年夜亲子玩耍的好往背
- 泰康919长寿节盛大启幕,引领健康长寿新潮流!
- 黄山西海大年夜峡谷门票 黄山西海大年夜峡谷开放时候+天轨缆车
- 光枯20代价是多少 光枯20拍照得分111分天下第两
- 酷爱故国 喜好支教:与胡歌一起举足,育建斑斓中国
- 232美元胶卷相机是中国货换壳? 原版成本不到30美元
- 内海州史出任世嘉欧好总裁:曾任数十部热面游戏建制人
- 沉拆出止 秋季踩青有三星Galaxy S23 Ultra便够了 -
- 中媒盘面最等候游戏Top15:《乌神话》《FF7RE》等
- 推动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
- Riyadh Season经由过程100多场活动战体验将沙特尾皆挨制为中东文娱中间
- 创维电视:百吋壁纸电视办事进级 “十星尊享”周齐保证 -
- 新款ipod touch2019如何样 参数建设版本详细先容
- 我市抢抓黄金期冬修水利夯基础惠民生_
- 初秋旅游季去了!必备影象神器三星Galaxy Z Fold4 -
- 三星Galaxy Z Fold4挨制多维度创新 解锁下品量糊心 -
- Artprice 艺术市场排名:2019 下半年开端开释主动旌旗灯号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