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陈发虎团队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最新进展:EPAS1基因可能源自夏河人

陈发虎团队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最新进展:EPAS1基因可能源自夏河人
陈发虎团队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最新进展:EPAS1基因可能源自夏河人
陈发虎团队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最新进展:EPAS1基因可能源自夏河人
陈发虎团队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最新进展:EPAS1基因可能源自夏河人
(神秘的虎团河丹地球uux.cn报道)据科学网(刘晓倩):背靠达里加山,面对甘加草原,队夏在江拉沟河谷上方约50米处,尼索记者来到了夏河丹尼索瓦人(以下简称夏河人)化石的瓦人出土地——白石崖溶洞。这里海拔3200米,研究源自是最新备受关注的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原住地之一。
6月14至16日,进展基因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在甘肃省夏河县召开,夏河发布了中科院陈发虎院士团队关于夏河人研究的虎团河丹最新进展。夏河人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原住地的队夏发现补上了现代藏族人群携带的高原适应基因——EPAS1基因来源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推测EPAS1基因很可能最早产生于在青藏高原生活的尼索包括夏河人在内的古人类,后又传给现在的瓦人藏族人群。对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源自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改写人类演化迁徙的最新版图。
EPAS1基因可能源自夏河人
2010年,进展基因《科学》杂志发表了关于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EPAS1。该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金鑫教授介绍,高原环境对人体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低压性低氧,大气压力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氧分压也随之下降。当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原环境时,由于氧分压的降低,会使人产生缺氧,因而引起“高原反应”。EPAS1基因是低氧诱导调节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在人体面对低氧环境的调节通路中起到核心作用。藏族人群特有的“EPAS1”基因阻止了血红蛋白浓度的过度升高,降低了各种高原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找到了EPAS1基因,却不知道它来自于哪里。” 金鑫对记者说。
2014年,《自然》杂志发表了藏族人的EPAS1基因可能来源于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成果。“虽然我们在丹尼索瓦人化石中找到了EPAS1基因,但丹尼索瓦人发现于海拔仅有700米的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在700米海拔的地方生活,并不需要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EPAS1基因。”该论文的作者之一金鑫说。
直到科学家发现夏河人,并确定它出土于海拔3200米的夏河白石崖岩洞,补上了EPAS1基因来源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研究推测,EPAS1基因很可能最早产生于长时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夏河人,后又传给现在的藏族人群。
青藏高原最老的考古遗址
兰州大学副教授张东菊介绍,白石崖溶洞位于甘加盆地北侧的白石崖山脚处,洞口高约5米宽8米。洞口处有相对较平坦的通道。在洞穴入口约30-50米处,记者看到了此前进行发掘的两个探方,共四平方米,分为十个地层,共采集了1400多件石制品,500多件动物骨骼。
采集的石制品以石片、石核、工具、断块为主。动物骨骼以较破碎的四肢骨为主,鉴定出的动物种属有犀牛、野牛、野马/ 驴、鬣狗和野羊/羚羊,与更新世晚期广布欧亚大陆北方草原环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高度相似。可以鉴定的犀牛和鬣狗骨骼上均有较多敲击和切割痕迹,确定为人为活动结果,进一步证明人类活动是洞穴内动物骨骼堆积的主要因素。丰富的动物遗存为理解青藏高原旧石器人群的生业模式(古人类生产,获取食物的模式)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提供重要信息。
张东菊说,初步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上部文化层(人类活动造成的文化堆积)至少形成于距今四万年前,应该为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老的考古遗址。
夏河人可能改写人类演化迁徙版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说,根据对夏河人下颌骨的综合分析,它不属于任何一支已知古人群或现代人群。高星推测,夏河可能是更早的丹尼索瓦人发源地,而阿尔泰山地区的丹尼索瓦人可能是其后代。对夏河丹尼索瓦人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改写人类演化迁徙的版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表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具有借鉴意义。不同学者对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张的历史有不同的认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是世界范围备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争议和突破机遇共存。
相关报道:陈发虎院士团队古人类研究最新进展 丹尼索瓦人或从夏河县来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晓倩 记者 宋喜群):夏河丹尼索瓦人(以下简称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暨专家咨询研讨会,6月14至16日在甘肃省夏河县召开,会上发布了中科院院士陈发虎团队关于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的最新进展。
1.四万年前青藏高原生活场景隐现
一枚发现于夏河白石崖溶洞的古人类右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5月初发表于《自然》杂志,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关注。兰州大学副教授张东菊介绍,白石崖溶洞位于甘加盆地北侧的白石崖山脚处,洞口高约5米,宽8米。洞口处有相对较平坦的通道。在洞穴入口约30~50米处,记者看到了此前进行发掘的两个探方,共4平方米,根据地层分为十层,共采集了1400多件石制品,600多件动物骨骼。
采集的石制品以石片、石核、工具、断块为主。动物骨骼保存状况较差,以较破碎的四肢骨为主,鉴定出的动物种属有犀牛、野牛、野马等,与更新世晚期广布欧亚大陆北方草原环境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高度相似。
在采集的犀牛和鬣狗骨骼上发现敲击和切割痕迹,经鉴定为人为活动结果。张东菊说,可以确定白石崖溶洞存在旧石器文化遗存,年代样品正在测试,初步结果显示遗址人类活动造成的文化堆积至少形成于距今四万年前,应该为青藏高原最老的考古遗址。
通过采集的石制品我们发现,夏河人使用的石质工具修整度较低,这说明其对石料开发没有特殊需求;同时,在此地动物群组合以欧亚大陆晚更新世的代表性动物群“披毛犀一猛犸象”的主要种属为代表,而动物骨骼上的切割痕迹进一步证明人类活动是洞穴内动物骨骼堆积的主要因素;此外,鬣狗可能有短时间占据洞穴,但也曾成为古人类的狩猎对象。这些丰富的遗存为理解青藏高原旧石器人群的生业模式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白石崖溶洞附近,还发现了两处旷野型遗址——哇尔塔遗址(全新世早中期)和尼玛龙遗址(晚更新世)。张东菊介绍,研究团队将对白石崖溶洞进行全面测绘,再次申请对洞穴不同部位进行小面积发掘,完成2018年发掘材料分析和各项测试。
2.神秘基因应源自夏河人
丹尼索瓦人定名源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此洞海拔仅有700米,在700米海拔的地方生活,并不需要适应高原缺氧的EPAS1基因,但丹尼索瓦洞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却保存了这种特殊基因,直到科学家发现夏河丹尼索瓦人后,才找到破解这一谜题的新线索。
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发现在海拔3200米的夏河白石崖岩洞。只有长时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才可能选择出耐低氧基因。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金鑫教授说,EPAS1是低氧诱导调节通路中的重要基因,这一基因存在青藏高原现生人群中。夏河丹尼索瓦人的发现补上了EPAS1基因的最后一块拼图,据推测EPAS1基因很可能最早产生于夏河人,后又传给现在的藏族人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说,丹尼索瓦人是一个神秘的存在。目前从牙齿的形态来看很难辨别其脸型,学术界也特别希望知道丹尼索瓦人长什么样。
夏河人下颌骨形态、齿弓特征等,与其他中更新世人群有一些相似性,但也有明显差异。对臼齿的分析显示,它的尺寸非常大并且有第三齿根,臼齿有第三齿根的现象主要出现在现代亚洲人群中。根据对下颌骨综合分析,它不属于任何一支已知古人群或现代人群。高星推测说,可能这里是更早的丹尼索瓦人发源地,而阿尔泰山地区的丹尼索瓦人可能是其后代。对夏河丹尼索瓦人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改写人类演化迁徙的版图。
“在这么小的发掘面积出土这么多化石,说明白石崖溶洞是当时人类的生活家园。”高星说,可以将其与中国已经发现的同期古人类化石进行形态对比,有助于厘清中更新世、中晚更新世古人类化石之间的演化关系。
相关报道: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发现地 为青藏高原最早考古遗址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新社甘肃夏河6月16日电(丁思):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日在一次会议上最新公布,夏河丹尼索瓦人发现地——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保存有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初步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上部文化层至少形成于距今4万年,下部地层年龄正在测试中,该遗址确定为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最早考古遗址。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日在一次会议上最新公布,夏河丹尼索瓦人发现地——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保存有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
14日至16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主办的“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暨专家咨询研讨会”在甘肃夏河召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东菊代表研究团队在会上发布了以上研究成果。
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该研究成果于5月初由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发表。
“除了对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展开研究之外,我们还想知道化石出土地的更多信息。”张东菊介绍说,2018年,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进行了小面积考古发掘,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相继出土,显示曾有古人类在这里较长时间生活。
张东菊说,2018年发掘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石制品1400多件,动物骨骼化石600多件。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出土石制品遗存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动物骨骼化石以较破碎的四肢骨为主,目前已鉴定出的动物种属有犀牛、野牛、野马/驴、鬣狗和野羊/羚羊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日在一次会议上最新公布,夏河丹尼索瓦人发现地——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保存有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
“动物骨骼化石上,还发现了石器的切割痕迹,进一步证明人类活动是洞穴内动物骨骼堆积的主要因素。”张东菊说,这说明古人类在第四纪最为寒冷的倒数第二次冰期生活于青藏高原上,人类以捕猎大型冰期动物为主,这些丰富的动物遗存为理解青藏高原旧石器人群的生业模式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提供重要信息。
张东菊说,通过对出土文化遗存测年和研究发现,遗址上部文化层至少形成于距今4万年,底部文化层可能可以追溯至十几万年前,远早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距今4万年的尼阿底遗址,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最早考古遗址。
据该研究团队介绍,2019年还将对白石崖溶洞进行全面测绘,再次申请对洞穴不同部位进行发掘,对洞穴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系统精准的测年、生存环境和适应分析、石制品等考古遗存分析等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