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中国湖南省中上三叠统巴东组的无牙芙蓉龙的埋藏学、地质年代和古生物地理

中国古动物馆曾经展出的中国芙蓉龙骨架(刘俊 供图)
中国古动物馆曾经展出的芙蓉龙骨架(刘俊 供图)
2015年1月,研究团队在野外进行埋藏学研究(刘俊 供图)
2015年1月,湖南和古研究团队在野外进行埋藏学研究(刘俊 供图)
(神秘的省中上叠生物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3月20日PALAIOS 在线发表了古脊椎所刘俊、舒克文(现就职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人与澳大利亚James Cook大学Eric Robert团队合作研究芙蓉龙产地的统巴最新成果:《中国湖南省中上三叠统巴东组的无牙芙蓉龙的埋藏学、地质年代和古生物地理》。东组的无的埋地质地理该成果将被选作该杂志本年度第3期的牙芙封面。
芙蓉龙是蓉龙一类奇特的带背帆、无牙的藏学假鳄类主龙类。1970年,年代古脊椎所张法奎、中国邱铸鼎等在湖南桑植发掘出相对完整的湖南和古芙蓉龙头骨及头后骨骼。1975年,省中上叠生物张法奎研究报道,统巴并初步命名,东组的无的埋地质地理认为化石时代是牙芙中三叠世拉丁期,化石层位(巴东组)为泻湖相沉积。有关巴东组的地质年龄争议颇大,后有学者研究认为其为安尼期。
近年,在原产地继续发掘,发现所有化石埋藏于约30厘米厚的岩层中,出露面积约90平方米。这批原地保存的骨骼数量超过1000块,其中约1/4是相互关连的。骨骼保存较好,表面没有啃咬、踩踏及虫蚀痕迹,骨骼埋藏前基本没有风化。古脊椎所刘俊研究员团队在该地点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埋藏环境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化石层是如何形成的?地层分析指示该地区时为温暖半干旱地区泛滥平原上的池塘。化石层位上下发育泥裂、保存叶肢介化石和含钙质结核的古土壤指示了周期性的干旱与湿润交替的环境。据此推测芙蓉龙可能因干旱大量死亡,随后被雨季的洪水短距离搬运至池塘中并被迅速掩埋。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表明化石层位可能是拉丁期甚至卡尼期,比之前认为的更晚;通过古水流分析、碎屑锆石年龄以及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沉积物部分来自华北克拉通和秦岭-大别山构造带,说明当时华北与华南已经连接。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dx.doi.org/10.2110/palo.2017.084

分享到: